《长空之王》再获央媒力挺,实拍细节曝光:普通人上去就得吐
王一博、胡军主演的电影《长空之王》上映13天,单日票房依然能位居前三,说明观众普遍接受并认可这部电影,作为一部讲述试飞员的主旋律影片,目前票房6.6亿,已经非常成功了。
和一般的商业电影不同,《长空之王》屡次得到央媒的关注并报道,上映后曾两次登上新闻联播。日前又登上了人民日报,电影导演刘晓世通过人民日报发长文,畅谈拍摄《长空之王》的感受和创作过程中的艰辛。
文章的前半部分,刘晓世谈了电影在全国各地路演收获的观众反馈。
(相关资料图)
刘晓世透露,电影启动宣传后,他带着影片奔赴西安、北京、沈阳等地,与试飞员、航空领域专家、一线工作者等一同观看电影,收到热烈反馈。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“罗阳青年突击队”成员田芳观影后说:“看到银幕上自己参与打造的战机飞向祖国的蓝天,自豪而激动”。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赞赏,说明《长空之王》在试飞员塑造、大量试飞任务、飞行场景的呈现上很专业、很逼真,电影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。
而这样的结果,离不开主创团队们的努力。刘晓世在文章中刚透露,《长空之王》的剧本从动笔到完成第一稿只用了14天,应该是用很快的速度写好了故事框架和大概的人物塑造。但接下来的修改和调整则足足用了三年半的时间。这期间主创团队采访了100多人,积攒了上百万字的材料。
在普通观众看来,导演刘晓世可谓“名不见经传”,和那些知名的商业片导演相比,作品并不是很多,但他确实是最有资格执导这部电影的人。刘晓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,具备影视创作理论和实践基础,而且他毕业后就在中国航天工业集团工作,非常擅长《长空之王》这类题材。而且电影中很多人物原型都是他的朋友,但即便这样,他还是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去接触工程师、地勤、机务、飞行员,一点点将人物塑造丰满。正因如此,才有了《长空之王》中生动、鲜活的人物形象,令人共情。在刘晓世看来“创作过程漫长而艰辛,耐心和坚持是最大的考验。”
另一道难关是拍摄。电影在有关部门的阿里支持下,将新型战机呈现在了大银幕上。剧组开着直升机在海南、甘肃等地拍摄天空素材,到新疆采集十几公里的峡谷地貌、扫描成视效资产,还研发出机械装置,辅助演员演出飞机在大速度、大迎角、尾旋、颤振等各种状态下的反应。
毕竟真正的战机不能上天实飞拍摄,导演刘晓世解释了,一方面要考虑飞行安全,即便演员们经过专业训练,毕竟不是职业飞行员,不可能驾驶飞机实拍;另一方面不能耽误正常的生产。而且,相信真正的飞机在实飞过程中肯定有一些不方便公开的内容,在电影里只能最大化的模拟。
看过《长空之王》的幕后特辑就会明白,如果实飞可能还简单一些,飞机不能上天,又要在大银幕上让观众身临其境真的太难了。
为此剧组研发出机械装置,打造了机舱模型,同时运用了全球最先进的虚拟拍摄技术,在影棚里打造出800多平米的LED屏,将之前拍摄的素材制作成数字资产,利用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,完成电影拍摄。
尽管演员们并非在天上实飞,但困难程度、紧张程度可一点都不弱。机舱模型的机械装置,可以随着程序随意晃动、翻转,演员们肯定经过长时间的严苛训练,如果换普通人上去,肯定转两圈就吐了。因为逼真模拟飞行状态,演员才有真实的飞行反应,电影才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。
毫无疑问,尽管五一档上映的多部影片中,目前《长空之王》票房落后《人生路不熟》,但无论是口碑、知名度还是观众和媒体的认知度,《长空之王》都是最大赢家,而王一博也通过这部影片从“明星王一博”变成“演员王一博”,后面他和黄渤主演的《热烈》即将上映,还很可能会和沈腾合作《飞驰人生2》,王一博也是这个档期里赢的最彻底的演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