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治旅游门票“黄牛”需压实景区主体责任
(资料图片)
万周
近日,四川的黄女士前往湖南长沙某景区游览。虽然黄女士准时在放票时间蹲守在官方预约小程序前,但还是因为“手速不够”没能成功预约。于是,已经定好旅游行程的黄女士,在网上花30多元找一家第三方平台帮买代抢,并且很快预约成功。“游客约不到,代抢反而能约到,原本免费参观的博物馆,却需要花钱才能进”,黄女士疑惑,究竟是旅游资源供应不足,还是景区预约制被一些人钻了空子?(7月31日《工人日报》)
预约抢不到的门票,却在第三方平台加价顺利购买,在很大程度上源于“黄牛”的功劳。今年暑期,伴随亲子游、研学游的升温,大众积累的旅游出行需求集中迸发,景区一票难求的现象异常突出。这也让“黄牛”忙得不亦乐乎。不少游客都经历过类似黄女士的遭遇,通过官方渠道约不上、买不到的票,但是“黄牛”那儿就能约得到、买得上。“黄牛”非法囤票、倒票,不但挤占了有限的门票资源,也加重了游客的经济负担,扰乱了旅游市场,危害不容小觑。对此,各景区应有所作为,不能放任“黄牛”为所欲为。
“黄牛”一直是旅游票务市场的顽疾。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,不断加大对“黄牛”的打击力度,但每逢旅游旺季,面对热门景点预约门票异常火爆的市场需求,“黄牛”总是蠢蠢欲动,不仅加价倒卖景区门票,还倒卖博物馆的免费门票。打击“黄牛”乱象,需要景区履行好主体责任。在门票供不应求的现实背景下,需要景区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,遏制“黄牛”囤票、倒票的不法行为。
“黄牛”之所以屡禁不止,首先源于景区在技术方面的应对能力有限。据了解,网络代抢是采用外挂软件等形式进行抢票。除了延长开放时间,购票实名制外,景区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完善购票预约系统,并对异常购票行为进行及时排查,从技术上遏制“黄牛”。与此同时,景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,实施区域范围游客出行动态预测预警的智慧服务,通过更加精细的分时段预约、分时段游览,进一步挖掘和扩大热门景区门票的对外预约供给量,尽可能满足游客预约需求。
为应对门票代抢乱象,景区还需要严防“内鬼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“黄牛”之所以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囤票、倒票,是因为其掌握了一定的内部信息或内部渠道,而这往往意味着有景区内部的工作人员在暗中为“黄牛”提供帮助。对此,景区应该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,尤其严防内部人员挤占票源,参与“黄牛”或是第三方平台囤票、倒票行为。
整治旅游门票“黄牛”,必须压实景区主体责任。景区要切实扛起守土有责的大旗,进一步完善和升级门票预约技术,让“黄牛”无隙可乘,并对充当“黄牛”帮凶的“内鬼”严惩不贷。监管部门要对消极履行主体责任的景区及时祭出惩戒利剑,倒逼其当好“守门人”。
当然,整治旅游门票“黄牛”是一项系统工程,不可指望仅靠景区履行主体责任就可完成。相关部门还应坚持多方联动,形成治理合力,引导景区优化票务管理和延长开放时间,丰富游览内容,提升景区容量。如此,才能通过精准治理,最大限度压缩“黄牛”的生存空间,更好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。